<track id="9bx7z"><strike id="9bx7z"><rp id="9bx7z"></rp></strike></track>

    <pre id="9bx7z"></pre><pre id="9bx7z"></pre>
      <pre id="9bx7z"><ruby id="9bx7z"><ruby id="9bx7z"></ruby></ruby></pre>

      <noframes id="9bx7z"><pre id="9bx7z"></pre>
      <track id="9bx7z"></track><ruby id="9bx7z"><ruby id="9bx7z"><b id="9bx7z"></b></ruby></ruby>

        <pre id="9bx7z"></pre>

        <output id="9bx7z"><ruby id="9bx7z"><mark id="9bx7z"></mark></ruby></output>
        紅色河北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紅色河北

        這個村莊以他的名字命名

        發布日期:2021-02-25 信息來源:河北老促會

        ——紀念賀進烈士英勇犧牲76周年

          武安市老促會

        賀進同志離開我們已有76個年頭,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的194410月,他犧牲在武安縣(現武安市)繼城區鄧家莊。他犧牲后,他所在的抗日四區政府所在地繼城鎮改為賀進鎮。這是全國以烈士名字命名為數不多的村莊之一。至今,賀進同志的故事在武安仍廣為流傳,他的英雄事跡永遠激勵和影響著武安人。

        義無反顧   投身革命

        賀進,原名郝桂巒,1917年出生于正定縣西莊屯村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自幼讀書,八歲考入正定縣第七中學,1931年在北平市河北高中讀至畢業,193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第二年大二時,正值國難當頭,他毅然決然地參加了一二·一二·學生愛國運動,積極投身于抗日愛國潮流中。后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七七事變后,賀進被迫離學,從學校輾轉逃回家鄉。是時,侵華日軍到處燒殺搶奪,國無寧日。于是,賀進隨全家逃難到山西,途中看到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慘景,他毅然撇下年過半百的父母和新婚燕爾不久的妻子,帶領八名同志,毅然奔赴當時由北方局主辦的“華北軍政干部訓練所”學習。畢業后留太南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機關指導員,1942年,在邊區行政干校學習后,調武安(北)縣四區(繼城區)任區長。

        組織力量   抗擊日寇

        武安(北)縣抗日四區政府先設在沙洺村,為擴大抗日根據地安定民心,區政府從沙洺村遷到繼城鎮。賀進了解到繼城鎮賀姓人較多,為了更貼近群眾便于工作,從此改名為賀進。繼城鎮是三川之口,為縣西北貨物集散地。日寇炮樓就在鎮東八公里的營井,日偽軍經常來繼城掃蕩,燒殺搶奪,使人民群眾日夜不得安寧。賀進到繼城后,立即招收發展民兵組織,隊伍由原二十多人發展到二百多人;民兵由原來僅有大刀、紅纓槍、石雷和為數不多的手榴彈,增加了五支手槍和三十支步槍。為了壯大隊伍,每逢一、四、七集日,民兵即進行操練或搞石雷爆破演習。194363日中午,百余名日偽軍向繼城撲來,賀進和八路軍敵工外線工作站站長畢義舉親自指揮民兵與日偽軍激戰四個多小時,將日偽軍趕至村東三里橋,展開了肉搏戰,只打的日偽軍節節敗退。在這次戰斗中,民兵三班長白三英勇犧牲、民兵二班長冀長栓身負重傷被一班長柳占海背回。從此,繼城民兵威名大振,日偽軍再不敢輕易入繼城區界,繼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日根據地。

        同甘共苦   共度災荒

        賀進雖出身于富裕家庭,但自幼養成了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自參加革命工作后,要求自己更嚴。穿的粗布衣、粗布襪,還是自家做的,蓋的被子是三七年參加革命時從家帶來的。他平時不抽煙、不喝酒、更不下飯館,同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對同志和群眾滿腔熱忱、親如兄妹。他口才出眾,語言生動,干群都愛聽他講話。到繼城時間不長,就與干群魚水情深,相處的像一家人一樣。為了響應黨的“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區委、區政府組成了干部開荒隊,賀區長以身作則,一馬當先,帶領大家起早貪黑地干,在他的影響下個個精神抖擻,中午也不肯休息。賀區長的手磨起了泡、結下了繭,同志們勸他休息,他總是說:“這算什么,比起前方流血犧牲好得多了?!遍_出的荒地種上了谷子,賀區長抽空就往地里擔大糞,群眾看到區長擔大糞,認為是件新鮮事,說:“國民黨區長騎馬坐轎還嫌不舒服,共產黨區長同咱一樣挑大糞,真是世上少見的事??!”

        1942年,是連年災荒的第二年,旱災、雹災和敵人的封鎖一同襲來,人民群眾的苦難越來越深,很多群眾連糠也吃不上,這又是對敵斗爭最艱苦階段。賀區長和區委領導萬分焦慮,多次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脫困方案。同時向上級請示報告,經多方努力,從山西運來一部分糧食,首先保證不能餓死人。同時,賀區長帶領干群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運動,大力組織紡織度荒,紡織一斤布能換回十斤糧。從一九四二年秋到四三年秋對頭一年統計,群眾共收入六十多萬斤糧食,有力地解決群眾度荒問題,也大力支援了抗日軍政人員的穿衣問題。同時,賀區長還親自到水利條件好、麥收收成好的活水、沙洺等村動員群眾借出糧食六十石(一石三百斤),接濟了災情嚴重的桃園溝內十五個村子受難群眾。還組織群眾打野菜、采樹葉、搞副業,從游擊區背鹽、運棉花,供給后方軍民,再從山西運回糧食和山貨度荒。就這樣,全區人民群眾順利渡過了歷史罕見的災荒年。廣大貧苦農民深情地說:“要不是來了共產黨,還不定餓死多少人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