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9bx7z"><strike id="9bx7z"><rp id="9bx7z"></rp></strike></track>

    <pre id="9bx7z"></pre><pre id="9bx7z"></pre>
      <pre id="9bx7z"><ruby id="9bx7z"><ruby id="9bx7z"></ruby></ruby></pre>

      <noframes id="9bx7z"><pre id="9bx7z"></pre>
      <track id="9bx7z"></track><ruby id="9bx7z"><ruby id="9bx7z"><b id="9bx7z"></b></ruby></ruby>

        <pre id="9bx7z"></pre>

        <output id="9bx7z"><ruby id="9bx7z"><mark id="9bx7z"></mark></ruby></output>
        紅色河北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紅色河北

        傾聽花開的聲音

        發布日期:2021-01-07 信息來源:河北老促會

        ——沽源縣丁莊灣村脫貧工作側記

          如果不是親臨,誰會想到沽源縣蓮花灘鄉的大山深處會有一處“世外桃源”,這里楊柳依依,綠樹成蔭,一排排寬敞明亮的房屋,白墻灰瓦;一畦畦蔬菜,青翠誘人;一座座白色的架豆大棚,耀眼醒目;這就是蓮花灘鄉丁莊灣村。

        脫貧攻堅產業是根

        丁莊灣村,位于沽源縣南緣壩頭的楔形部位,是壩上和壩下的結合地帶,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里多為丘陵山區,地勢不平,耕地少,水澆地少,村民們固守著傳統的種植模式,生活一直處在貧困線以下。

        丁莊灣轄缸房窯、老米溝和高家窯三個自然村,407戶人家,956人,耕地面積5169畝,全部零星分散在有雨順溝流,沒雨風吹土的坡梁溝壑間。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莜麥、黍子、土豆、蠶豆,養殖業以農戶零散喂養的雞、羊為主,人均收入只有2800多元,村集體無主導產業,無集體收入。大多年輕力壯的村民出外謀生,村里只剩下部分老人和貧困家庭的小孩,寥寥無幾的村民給山村增添了幾分寂靜和荒涼。

        如何讓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和鄉村各級領導認真研究,積極探索能夠盡快脫貧致富、改變命運的路子和途徑。

        脫貧攻堅,產業是根。鄉領導帶著村書記到白堿灘考察,發現那里村民種植的架豆長勢良好,而且在市場上頗受歡迎。蓮花灘一帶的土地,多為弱堿性,含有豐富的硒元素,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具備了架豆生長的全部指標,鄉村領導喜出望外,帶回了架豆的種子。但習慣了大田種植的村民,一下子接受不了架豆這個外來農作物,鄉村領導挨家挨戶的做工作,村民的思想終于開始轉化,先是三三兩兩的種植,再后來是十家二十家,有收入,但偏低。

        看著村民收入上不去,鄉領導的心里頗不是滋味,僅靠村民自己種植,終究不能發展壯大,必須走規?;?、集約化、現代化的路子,村民的收入才能增長,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新支點。

        目標設定之后,鄉領導會同村兩委開始跑集體規模種植架豆項目。20162019年間,前前后后共計給丁莊灣村申請地膜建設資金8萬元,滴灌建設資金7萬元,膜下滴灌資金30萬元,政府的大力支持,激發了村民前所未有的熱情,架豆種植一下子從20多戶,發展到了現在的120多戶,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煥發了不一樣的色彩,藍天白云下,一排排架豆拔地而起,綠油油的架豆秧,長刷刷的豆角,百姓的嘴巴笑開了花。

        為了更好的對接市場,把架豆及時的銷售出去,張家口市塞北林場駐丁莊灣扶貧工作組加大扶貧力度,2016-2018年,累計為丁莊灣投資33萬元,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場,還開通了網絡銷售,村民種植的架豆和各類蔬菜直接銷售到了全國。

        村支部書記于鳳啟介紹說:“以前,村民們種植莜麥、馬鈴薯等傳統作物,收入每畝不足500元,改種架豆后每畝每年產4000斤,純收入在8000元左右,幾乎是原先的20倍。

        現在架豆成了丁莊灣村的支柱產業,今年的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其次還帶動了蔬菜和馬鈴薯的種植,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丁莊灣建起了架豆種植園區,園區集水、電、棚、膜下滴灌于一體,形成了500畝架豆種植園區,全村架豆年銷售量達3000多萬斤,多發往北京、上海、山東、浙江等地,有力帶動了村民經濟發展、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紅色旅游   產業新風貌

        這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45年,沽源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在丁莊灣村,這里是沽源縣革命先驅郎寶信政委以及許多革命老前輩戰斗生活過的地方,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丁莊灣的革命群眾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經歷過剿土匪、游擊隊、土地改革、培訓土改干部等諸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這里的村民還為解放軍做軍鞋、送軍糧、運彈藥、救傷員,抬擔架。

        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溝溝壑壑,無不充滿了紅色的記憶,根據丁莊灣的實際情況,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在紅色旅游產業發展中,以“紅色、生態、和諧”為主題,全力打造蓮花灘鄉丁莊灣村集“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紅色革命老區陳列館、紅色旅游業”為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中心。

        2016年,隨著革命烈士紀念館,民俗陳列館的陸續建成,來這里旅游觀光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每年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都會讓這個平時寂靜的小山村熱鬧起來。

        眼瞅著一撥撥的人來村里旅游,村民們動起了腦筋。丁莊灣的大山里,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蕨菜、黃花、蘑菇、榛子,綠色新鮮,原來采摘之后,基本上都是自己用了,采的多了吃不了,只能送親朋好友?,F如今,這些野菜非常受城里人喜歡,在家門口就能把這些野菜賣出去,這些昔日送人的野菜,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無形中給村民增加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老支書田書記就樂呵呵地說,自家院子里杏樹年年能結200多斤黃杏,往年自己吃不了,放著放著就壞了,送人都沒人要。去年只利用周末周日兩天的時間,黃杏就被游客搶購一空,不費時不費力,就賺了800多元,一年的油鹽醬醋錢就夠了。

        游客不僅到陳列館接受紅色教育的熏陶,更喜歡到村子里各處走走轉轉,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造化,體驗村子里的寧靜和美好。村民們把院子和街道收拾的干干凈凈、井井有條,街道上也不見一點垃圾,村民們自覺的拿起了掃把、簸箕,維護著公共區域的衛生和環境。這個昔日寧靜、貧困的小村莊,因為紅色旅游,散發著不一樣的色彩,走出了++的發展新路子,把紅色旅游與生態觀光游、特色農業游以及民俗風情游等多種資源結合起來,達到了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2019年,前來參觀旅游的人員達到了2萬多人次,紅色旅游同時拉動了丁莊灣經濟以及周邊村子經濟的發展。

        創新發展  特色農家院

        丁莊灣背靠青山,綠蔭環繞,山中的植被茂密,如原始森林一般,夏季的丁莊灣村仿佛是童話中的世界。

        丁莊灣村深耕紅色文化,以紅色資源帶動綠色產業、以綠色資源烘托紅色文化。丁莊灣這塊紅色熱土熱鬧了起來,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村莊走上了旅游致富的大舞臺,老區人民迎來了脫貧致富的新時代。

        你看,村口不遠處便是楊鳳家的“幸福農家院”。女主人楊鳳正在院子里整理菜地,用耙子摟成一畦畦菜地,男主人正在修繕菜地里的管道,楊鳳笑呵呵地告訴我們,院子里的小白菜、豆角、黃瓜、西紅柿……都是自己種植的,綠色純天然,是游客的最愛。

        隨著游客越來越多,當地的農特產品銷售也逐漸走俏,夏季山上青翠碧綠的新鮮野菜,散發著濃郁香味的野生蘑菇,農家院子杏樹上的黃杏,都成為旅游的首選。丁莊灣還借助便利的交通,發展以農帶游,還在沿小云線兩側村莊周圍栽植經濟林、景觀林、花卉樹木和經濟開花農作物,在村委會后山建50畝的果園,供游人觀賞采摘。

        旅游業還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榛子溝村下轄的3個自然村整體搬遷到與丁莊灣一條公路之隔的榛子溝中心村。榛子溝一名返鄉老板,依托榛子溝的自然資源,建起了思慢莊園,集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迎接著八方來客。

        小云線和草原天路的全線貫通,把丁莊灣的紅色文化和沿路秀美風景推向了世界,發展的“瓶頸”打破了,大山的門戶敞開了,草原天路拉近了城鄉距離,縮小了貧富差距,成為新時代當地黨委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快速通道。同時也讓這座紅色小鎮,煥發出了獨特的魅力。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旖旎風光秀,紅色文化賦予了革命老區不朽的靈魂,綠色發展彰顯了山水之生機。沿著天路一路緩緩前行,映入眼簾的都是舊貌換新顏的老區新村。目睹著這些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心里充滿了感動。革命老區人民,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解放事業奉獻過熱血和生命。今天,新一代的領導班子,完全有理由和有責任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沽源縣老促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