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 峰
瘟疫,歷朝歷代都是國家極其重視的大事,稍有規模的疫情必然會被史官記錄在冊。歷史上最漫長的麻風病隔離戰持續了兩千年,古代中國平均每6年就要面對1次大規模的疫病威脅,特別是清朝平均2.3年就發生一次疫情。幾千年來,人們對瘟疫的抗擊始終沒有間斷。隔離傳染源、施以有效藥物、保持環境衛生、佩戴口罩等,是我國古人總結出的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
“舍空邸第”,強制隔離
隔離是阻斷疫情擴散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秦朝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根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某里典甲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癘。來詣?!嵄?,辭曰:‘以三歲時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無它坐?!钺t丁診之?!本褪钦f,鄉里如果出現了疑似的傳染病病例,典甲(典甲,相當于現在的鄉長)有責任調查和迅速上報。朝廷根據疫情派醫生檢查治療,三歲的小孩也不能忽視,并對相關人員采取隔離措施。
《睡虎地秦簡·法律問答》中,首次出現“癘所”一詞?!鞍O所”就是隔離區?!端⒌厍睾啞ざ狙浴愤€記載,知情者和家人應主動斷絕與“毒言”者接觸,不與患者一起飲食,不用同一器皿。
到了漢代,隔離治療更加完善,《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蹦媳背瘯r期,則成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 —— 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盛唐時期,官辦醫療機構更加發達,朝廷設有養病坊,在各州府也設置有類似機構,負責各地醫事管理和疾病診療,當大的疫情發生時,也承擔臨時性收容和隔離救治任務。宋朝的將理院、元朝的廣惠司、明朝的惠民藥局等,都是承擔隔離治療的官辦醫療機構。
據《周禮》所載,當時就有了處理無主尸體的做法。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體的做法。
“濃煮熱呷”,藥物救治
面對疫情,藥物必不可少。
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一書,載方113個。該書對于后世方劑學的發展,諸如藥物配伍及加減變化的原則等都有著深遠影響。其中許多著名方劑在現代衛生保健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治療乙型腦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的烏梅丸,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等,都是臨床中常用的良方。
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淠隁q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睍辛ⅰ爸握螝庖甙O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藥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的方劑。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僅總結了許多治療傳染病的方劑,還提出用熏藥法進行空氣消毒、向井中投入藥物給水消毒等消毒法。
除了醫書所載的藥方之外,散見于史書、文集、筆記之中的驗方、偏方還有不少。
“灑掃火燎”,環境凈化
保持環境衛生,對于防疫至關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寇掃”(大掃除)的記載。
我國古代傳統防疫的方法之一是熏煙蒸洗?!吨芏Y·秋官》記載有用莽草、嘉草等燒熏驅蠱防病的方法:“凡驅蠱,則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蠱之事”。根據出土的竹簡我們可以看到,秦時期,凡入城,其車乘和馬具都要經過火燎煙熏以消毒防疫。
兩漢時期是古代瘟疫記錄最多的時期,《博物志》中特別講到有一次長安大疫,宮中皆疫病,漢武帝焚燒弱水西國所貢香丸一枚“以辟疫氣”,“長安中百里咸聞香氣,芳積九月余日,香由不歇”?!秱s病論》中詳細論述了多種傳染性疾病在不同時期的各種治療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種防抗和輔助療法。
使用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組方,以求達到預防呼吸道疾病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宮廷還是百姓生活中,熏香成了各種史料和醫藥典籍中最為常見的驅瘟防疫有效方法。
空氣消毒藥方的出現在晉代。葛洪認為,通過熏燒藥物的方式,可以預防疫病。他在《肘后備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氣消毒法:“用以雄黃、雌黃、朱砂等為主的空氣消毒藥物制成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等預防傳染病的方劑……”其后,唐代孫思邈繼承和發展了這種防疫方法。明代李時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這個方法在清代也有記載,賈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諸方》說:“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將病人衣服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span>
“恐氣觸人”,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能阻擋細菌、病毒、灰塵和有害氣體侵害與傳染,而且簡便易行,是防疫中的重要物資。古時候,宮廷里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污染而用絲巾遮蓋口鼻,“掩口,恐氣觸人”。
3至8世紀時流行一種出行帽子,主要用來遮蔽容貌及身體,以避免路人窺視,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晉代。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時主要為婦女使用。唐代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婦人出行開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輕便的特點,長僅至頸部,面部也能稍微顯露,帷帽的帽裙由紗網制成,具有透視的功能。它們的功能是遮陽蔽沙,也具有一定的衛生防護效果。
宋代宋慈《洗冤集錄》記載:“用麻油涂鼻,或作紙攄子油,塞兩鼻孔;仍以生姜小塊置口內。遇檢,切用猛閉口??址x氣沖入?!边@是講驗尸官驗尸時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與現代醫用口罩防護觀念相同。
明代醫學家萬全在《萬氏醫書》中提出,用雄黃點入鼻竅,阻隔疫病于口鼻之外。這不是口罩,但意識到了呼吸傳染。明末大鼠疫中,吳又可在六淫之外,提出雜氣(戾氣)致病說。他提出戾氣自口鼻進入人體,對鼠疫防范提供了可操作的規范。
1910年至1911年,我國東北大鼠疫中,全權總醫官伍連德堅持認為這場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過呼吸傳染,人際傳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規模開展了隔離防疫,并且強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兩層紗布包裹著一塊長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顯。